55年前,因为陈毅市长的一句“你们能让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好了”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创造出了中国动画片中的一枚“珍宝”—水墨动画。其以灵动优美的画面和复杂的制作工艺,在国际影坛上引发轰动。而不知从何时开始,水墨动画仿若湮水的墨点,在中国影视市场上逐渐衰退、消失,淡出人们的视线。
近日,伴随着融融春日的脚步,27年前的一部水墨动画片《山水情》重现网络,引发数十万网友追捧。该片曾在莫斯科青少年电影节、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、蒙特利尔电影节、法国安锡动画节上夺奖。如今时过境迁,依然万众瞩目。
那么,中国的水墨动画片,能否再度迎来创作的春天?
唯美的水墨意境
中国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《小蝌蚪找妈妈》,这或许也是如今70、80后最为美好的童年回忆。那种传统中国水墨画技法,结合动画制作所营造出的浓淡灵动的水墨影象、虚实丰富的意境、清巧优雅的格调,极具审美价值和观赏魅力。“中国画与西方画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。”美影厂厂长钱建平说,“中国画本身的魅力在于留白,所谓的水墨画是墨中无色的,用丰富的黑与白,再加上中间色灰,来表达一种意境。”在他看来,《山水情》之所以能重新进入大众视线,就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。
《山水情》就是这样一部带着超前意识,甚至颇有实验性的动画片。摄影师打破传统的逐格拍摄手法,对原幅背景进行拍摄,再与动画镜头相合成,使影片充分显示出画家的笔情墨意所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。从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中,许多人看出了道家的哲理,洒脱、空灵、飘逸的唯美画风,以景抒情、情景交融地展现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。云气缭绕的山、烟雾朦胧的水、闲云野鹤似的琴师,虚中有实,实中带虚,显示出一种香火孤传式的忧伤与苍茫。
“艺术与产品如何结合一直是个遗留问题。那个时候,优秀的画家及主创人员能够静下来,一同去创作一些东西。可以说,水墨动画片是时代的产物。”钱建平如是说。
高起点和低回报
美影厂资深美术导演、曾经参与了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《牧笛》等水墨动画片制作的戴铁郎告诉记者,从技术上说,一般动画人物的造型,都是采用“单线平涂”,而水墨动画片却具有中国民族绘画的特点—人物造型没有边缘线,也不是平涂,而是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。
从1961年到1995年,上海美影厂摄制了4部水墨动画片,除了之前提过的3部之外,还有同样极为出色的《鹿铃》。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,水墨动画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,一部短片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,其中不乏国画名家。例如《牧笛》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,为了这部影片,李可染特地画了14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,提供给绘制组作参考;《鹿铃》请来了画家程十发担任美术设计;《山水情》的作者则是画家吴山明,不计成本的雄厚班底令人咋舌。
然而,作为艺术短片的一种形式,水墨动画的高起点和低回报,令其在影院逐渐式微。“一部片子,如果看了10分钟后,难以引发观众兴奋感的话,那么变成80分钟的大片,就更难使观众充满热情地一看到底。”和钱建平有着同样观点的圈内人不在少数。
继承关键在发展
如何在保留水墨动画特有的艺术审美的基础上,用新的技术去触摸和达到现代人能够接受与欣赏的程度?这是摆在美影厂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。“若光追求审美,且这种审美又是过去的,那它的生命力在当下也无法持久。”钱建平说,“我们不可能照搬传统,而是想在传统上做好继承,最关键是要做好发展。”
其实,除了水墨动画片之外,还有曾经影响过整整三代人的剪纸动画、木偶动画也同样濒临“灭绝”。“以前的《神笔马良》《阿凡提》《渔童》《猪八戒吃西瓜》真的太经典了,可现在,这些片种拍的人几乎没有了。”上海炫动卡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由于好莱坞研发大量的CG动画,市场性非常高,“也让观众养成了看3D、看电脑动画这一风格的欣赏习惯。”
其实,美影厂如今依然在关注与研发水墨动画片,他们买下了一部知名儿童小说的版权,聘请著名画家做美术设计,并试图能让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和电脑技术相结合,来适应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。“现在可供选择的影片太多了,竞争也很激烈,用何种理由留住观众,我们一直处于孵化与研发阶段。”钱建平说,“这需要大量的实验,也需要时间,以及大量资金。”